新闻资讯

梅圆圆:站在史前城址触摸历史真实
编辑:admin 时间:2025-06-23 14:29

  大雨没有让天气变得哪怕有一丝清凉,随之出现的夏日骄阳反而把工棚变成了“蒸笼”,尽管考古工作队已经把“上工”的时间变成了清晨5点半和下午3点,但依然无法逃脱酷暑的“掌控”。频繁搞“突然袭击”的

  “1982年,当时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试掘,清理一处大型灰坑,出土了成列式组合的大量陶器,目前省内体量最大的‘甗王’就出土于此。”对于1989年出生的梅圆圆来说,那段历史有些久远。“20世纪90年代,已故的张学海先生带领团队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相对简单的勘探,发现这里存在龙山文化城址。到2000年左右,

  凤凰镇,勘探、发掘、分析、写工作日志……日复一日,这些田野工作梅圆圆再熟悉不过,她希望能够发掘出“能够阐释遗址价值,甚至整个龙山时期城址价值的信息,为整个海岱地区文明进程的探索,提供更多补充材料”。被“大牛”震撼的年轻人

  与重启桐林遗址发掘同步,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在2022年落成。对于梅圆圆和她的团队来说,实习基地的落成,不仅为她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更使她们有了与北京大学这样的国内一流考古研究机构共同工作和交流的平台。

  团队对聚落考古田野理念的实践运用和新时期多学科视角下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思路。她直言在以往的田野工作中常沉陷于某个遗迹本身,对遗址的整体把控却往往力不从心。跟从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她真正意识到如何从堆积过程中去尽可能复原当时的人类行为,如何将各种遗迹现象联系起来去理解一处聚落的演变历程。此外,“多学科与田野考古如何更好地结合,是我们一直探索的,北大的几位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最好的实践。”

  土层画线,也要反复多次。队员画一遍,梅圆圆刮掉重新画,“有时候一片很小的区域,可能会反反复复很多遍,直到我们找到一种折衷的,在逻辑上看起来最合适的,也可能相对来说最接近真实的状态。”也正是这种略显“焦虑”的状态让她不断鞭策自己深入田野,触摸自己渴求的历史真实。

  对于桐林遗址,梅圆圆有太多疑问想去解答:城址内部的空间布局是怎样的,是不是有高等级的建筑,是不是有大墓,是不是有相应的高端物质文化遗存?城址外围的聚落有怎样的联系,遗址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历程?此外,她还关注以桐林遗址为代表的龙山社会分化到了怎样的程度又是怎样体现的,在这些表征背后的龙山社会是怎样组织运转并且逐步演进的?就以厚度只有零点几毫米的精致

  济青高速公路一线,是当下山东最重要的经济走廊。这种态势是早在龙山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吗?这四座龙山城之间又是如何沟通,如何进行资源交换或分享的呢?”在不断的追问和探索中,梅圆圆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考古的魅力,“虽然很焦虑,但是我依然很自信,我们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梅圆圆与她的团队在桐林遗址“国保”单位的石碑前合影(王立群/摄影)


分享到:
高端大圈外围伴游
广告出租技术VX:abc0625999